2021年6月30日 星期三

【茶會】食是一種私隱《食旨》

 

《食旨》南方舞廳

關於食,坊間有各款食譜書、食評書,大家買自己需要的就可以了。而我選擇了這書的原因﹖就看中了這封面的設計,看著很有質感,僅僅如此。

以前沒有看過南方舞廳的作品,卻也聽說過他,這樣的名氣就吸引人了。這是一本關於食的散文集,分成甜酸苦辣四個單元,從自己出發,分享南方舞廳對食的口味,感想和回憶。不難想像這些單元文章是南方舞廳的喜愛、辛酸、無奈、「奇遇」。

畢竟是個人觀感,沒有認同或批評之意,裡頭從食延伸出來的觀點也不是甚麼多獨特的見解,只是大家時常忘記而已。以下從四個單元分享一下關於我自己對食的小感言,就這樣。


甜:能夠找到一所心儀的餐廳、吃到好吃的、有一餐不俗的回憶,對我來說已經很不錯了。盡管過去香港一直被包裝成美食之都,然而在不少香港人心中,這個「美食之都」也充斥著不少劣食。「勇者」、「打大佬」變成了另類的食物體驗,抱著這樣的心態的確能有不同的感想,可是更多時候我只是當一個普通人,辛勞工作後可以吃頓好的,安慰自己。

這樣說的,香港劣食多過美食嗎﹖我不太清楚,劣食在我心中是很差的程度,而我吃到的,更多是不難吃,CP值夠不夠的問題。特別是在工作環境附近,能選擇的食店有限,也不能有何要求,不難吃還想怎樣﹖要不自己帶午餐啊﹗

下班、放假出去吃飯變成是一種獎勵,這時如果能不負所望吃到不錯的,就算是得到心靈慰藉。我沒有要吃高級餐廳,說實在我也沒有去過。不同預算的食物,就有不同的期待值,那麼以目前的經濟狀態,讓食成為我生活的小確幸也沒有不好。


酸:酸和苦的差異我想了下,大概是飯友的選擇。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會把朋友分類,但你總會辨識誰是知心好友,誰是普通朋友。飯友對我來說就是這麼一回事。每個人都不同,不能要求對方跟你有著相同口味、準則去吃飯。於是在約飯局的時候,很常出現的問題就是有一方會選擇妥協。能找到大家都想去的食店當然好,可是不會每一次都這麼幸運。如果本來就沒有飯友,那閣下的幸運值可能就更低了。

當然,不是每個人對食都有高要求,有種人不怎麼追求好味,能吃就好。這樣雖然大多都能吃到你想吃的,但飯局期間總感覺少了一味兒——欠缺了同聲同氣。

近年流行一個人吃飯,我覺得也沒有甚麼不好。拉麵、燒肉、火鍋,在旁人眼中也許會略感孤獨,但是能專注於眼前食物,一心享用每口的滋味,也是一種享受。

一個好飯友不一定是跟你有相同口味的人,但至少互相了解明白對方,一頓飯能有著一樣氛圍及不同說法,才算是舒適。你有這樣的飯友嗎﹖我璀定你至少有一個,那就是你自己。


苦:相比之下,苦就是我的劣食經驗。個人心中的劣食不只是食物質素,還是用餐經驗。當遇到不好吃,用餐經驗又差的一頓餐,真的很氣呢。對於「相機食先」的港女們來說,餐廳環境也會是考慮之一。如果有很好的「照騙」環境,那肯定會加分。

然而,在過去經驗中,門面漂亮的網紅餐廳,食物都很普通,不一定難吃,但大多不好吃。賣相拍個照的確很美,但吃下來卻是另一回事。或許很多人都習慣這種期望落差,但我還不習慣,我可是會覺得失落。這類網紅餐廳,來一次打個卡,拍個照就算了。


辣:過去有一段時間大家都在討論辣到底是味覺還是觸覺,我不是一個很會吃辣的人,但總會有想吃辣的時刻,特別是心情不好之時。這段沒有要討論各款辣的不同,只是生活中總會有一些事後讓人不吐不快的經驗。這些小事不一定會影響你對餐廳的觀感,你能分清是餐廳還是食客的問題,但就是把那小事記下來,待一天跟誰聊聊。

「奇遇」不會天天有,但一旦遇到,總是難以忘記。就跟讓你辣得滿臉通紅,淚流滿面的小品一樣,總讓人記住。


這本書沒有很讓人難忘的地方,只是會讓你想起屬於你自己的回憶。這樣也很不錯,每個人的記憶,都是這樣才珍貴,這樣令人陷入回憶的散文集,你不會看一遍就忘掉的。

關於食,不是每個人都樂於分享,有些人甚至毫不在意。對我來說,分享食,也是一種私隱分享,分享自己觀感,分享自己過去,分享自己此刻的時光......

2021年3月7日 星期日

【茶會】好好擁抱自己《療癒孤寂:30堂課學會接住自己,建立內在安全感,成為能與他人連結的完整自我》

 

《療癒孤寂:30堂課學會接住自己,建立內在安全感,成為能與他人連結的完整自我》蘇絢慧

你能分清孤獨跟孤寂嗎﹖我們都習慣統一把孤獨、寂寞這類詞混在一起使用,卻可能連自己都分不清之間的差別﹖為甚麼有人可以享受一個人生活﹖為甚麼又有人既恐人又寂寞﹖


作者在不同章節解釋孤獨和孤寂,其中一句個人覺得很精闢:

孤獨和孤寂的差別,正在於內在的心靈狀態和能量,前者是能安在的的獨處,而後者則是虛弱地孤立著。


在這個科技發達方便的社會,我們不必面對面交流,也能有千百種「對話」的方式來達到目的,只是它們都不是溝通。應該說,我們都沒有好好說話。

所謂的心理飢餓,就是思想交流和情感連結的長期匱乏,所造成的心裡空洞感。


書中大部分篇幅都提到童年、過去塑造今天的我們。假如我們擁有不幸、痛苦的童年,長大的我們很容易內心封閉、同理心感受有限、合作和同調性弱等等。之前讀過《被討厭的勇氣》,就發現這點被阿德勒的目的論相反。沒有要爭議誰對誰錯的意思,世界的確有一群人很容易沉溺過去,在他們願意前行之前,目的論對他們來說根本是屁話。我們硬要說三道四說某人怎樣怎樣,也會輕易提及別人的過去。這樣說來,過去對我們確是有所影響,但個人認為這對於立心要改變的自己影響不大。


決定論還是目的論都是用來解釋我們過去或現在,而要擺脫舊有的自己,必須有所不同。如同《未來預演:啟動你的量子改變》的tagline所說:

你不可能用舊的自己,換一個新的未來。


書中的童年的解說就個人而言,都是讓讀者方便理解論說的例子,不必執著於過去。而到書後段,亦是個人覺得最讚的地方。

我們也許看過很多心理書、療癒書、身心靈的書,內容都不乏提到要自我覺察、接受自己balabalabala,卻沒有幾本書實際地告知讀者該怎麼做,有哪些步驟。當一個人要鑽牛角尖,沒有腳踏實地的東西,很容易會走偏,或有反效果。

作者以六個階段引導讀者如何擁抱及愛回孤寂的自己,親密和愛聽起來或許很老套,卻是人的需求之一。你可以是個享受孤獨卻不感寂寞的人,只要你能好好擁抱自己。


看書的過程我一直想著《被討厭的勇氣》,但在此刻我認為如果先看《療癒孤寂》,再看《被討厭的勇氣》,應該會再容易被打動,推動自己要改變,迎接自己更喜歡的未來。現在看來,兩者都是自我療癒的書。《療癒孤寂》像是入門,解釋狀態,讓拒絕態度轉化的第一步。《被討厭的勇氣》就是給他重重一擊,推著你前進的升級版。


兩本書最後都不是要我們一個人完成大我,而是要知道抱著自己與他人連結,才是當下的幸福。


最後以《療癒孤寂》的一句話完結:

你若是一座孤島,你會發現他人也是。但不同的是,即使我們是一座座的孤島,我們已經有連結彼此的橋樑,來往和諧、交流真誠。你是你,我是我,但我們因為連結和交流,而成了有意義的我們。


2021年3月2日 星期二

【茶會】青春真好«君子街,淑女拳»

 

«君子街,淑女拳» 天航

本來就預想這套書寫不出甚麼感言,應該說這類青春小說我基本都沒有甚麼感想。當年還在唸書的我可能會寫些矯情的情感小語來表達自己是個治癒系文青,如今…光想就雞皮疙瘩,過於感性的路線不太適合我。


青年有感性的權利,他們一般都比成年人有勇敢,做出很多我們早就打消念頭的願望。這份力量,可能是父母輩給予他們能力揮霍。不過,青年人就不能擺脫歲月壓下來的力量嗎﹖

故事的角色正正做了這樣的事。


這套書分成《夏》、《冬》兩卷,用相同的角色,以兩件「案件」來帶出故事,勉強也算推理愛情類…吧﹖

作者自己在後記也承認這是無厘頭搞笑和掛羊頭賣狗肉的愛情小說,也就沒關係了。


說說兩卷的分別。《夏》是第一卷,除了圍繞四位主角的背景故事,還有一個值得提的主題,就在香港這背景。

香港作者以香港為題是不怎麼值得一提,只是我們多數看到的故事都很少提到一群靠近中環,卻又遠離中環人在物質及人生追求。這個題成年人看到大概只會一笑置之,不以為意,畢竟是青春小說,不會真的很深入探討這個議題,大概會覺得是亂說的吧。

我沒有在中環工作過,不過偶然到達該地,人自然會有不同的感受,彷如自己來到打BOSS的地方,整個人頓時要認真起來,盡管那次只是來逛街。

這種氛圍也許年輕人也不會真的懂,亦因如此才能看到這樣的作品吧。


作者以寫青春小說出名,作品主角都是年輕人。也可能出於這個原因,作者不會特在故事加入何等深奧的命題,基本上都是簡單易懂的大道理或者單單的愛情而已。

這樣沒甚麼不好,總得有人替年輕人表達,甚至寫下可能連他們都不敢做的夢想,故事就能做到。

過去的我也有不少這位作者的書,這些書至今仍收好好的。雖然現在的我已不會像過去一樣,邊幻想邊想,至今故事主角替我完成了不同的課題,這也很好。


2021年2月17日 星期三

【茶會】朝風而行《強風吹拂》

《強風吹拂》三浦紫苑

說在前頭,要不是先在Netflix看過動畫,我大概一輩子都不會在這店拿起這本小說。因為封面實在不是我的菜,對不起我就是如此膚淺的生物。因為從前的經驗,本人並沒有熱衷看日本翻譯小說,主要是遇過很爛的翻譯,導致棄書。

本人沒有看過很多以跑步為題的作品,小說應該只有《四百米的終點線》跟這本,動畫的話應該也只有《疾走王子》跟這個,其他暫時想不起來。本來也想著可以跟同類對比,但仔細想想,這樣對我沒有看過的作品如《轉瞬為風》不公平,所以接下來頂多幾句提到就算。 

《強風吹拂》不只有小說,還改篇成動畫、電影、舞台劇。由於後兩者我都沒有看,想提都沒有辦法。而小說跟動畫當然有差,就不確定自己的文字能否好好說明……

 

簡介就是十名大學生誤打(被)誤撞(騙)加入田徑部要參加箱根驛傳的故事。

不得不說,跑步真的少不免要跟風牽上關係。不管是乙女向作品《疾走王子》,還是《強風吹拂》,都離不開跑者的聽風與場外人的看風。沒有比較的意思,只是剛好都會提到風。

以風為說明,人都是迎風而行的生物。我們每天從醒來一刻,就面對不同問題各種情況,也許今天是沉悶的一天,也不過遇上無風而已。人生不會一帆風順,總會遇上順風逆風之時。這樣說很老掉牙,而至今我們仍然圍繞著老套大道理過日子。

老套沒有不好,我們還是會遇到一樣的難題,一樣陷入情緒。只有親眼經歷過,才算真正的迎風。

 

文字跟影像最大的不同就是對人的吸引力,畢竟現今社會並不是很多都樂意埋頭看字。不管是小說還是動畫,都看出作者、製作組不想把作品弄得說教味濃,因此花了不少心思而展示細節。

動畫有聲畫向表達細節,觀眾會說那是製作組的用心。

小說則只能以文字把碎事寫出來,而很容易被認為文體累贅分散,難以入題,更可能有人會因此在開頭就棄書。

這點不會怪誰,只能說節奏不同,難以勉強。不管先看小說還是動畫,都得先了解一件事——《強風吹拂》並不是王道的熱血節奏作品。

我們受太多熱血運動作品影響,如《足球小將》、《第一神拳》、《網球王子》(﹖)、《光速蒙面俠》,他們都很清晰地告知大眾,運動有多熱血,有多振奮人心。

一般看完這類作品,要麼懷著衝動熱誠想學該運動,要麼在熱情過後傳來一陣空虛。而《強風吹拂》則告訴你,跑步這回事有多熱血,生活亦如是。

 

不管是小說還是動畫都營造出生活向作品的氣氛,如同簡介所說,故事源自十名大學生,十個不同的人,有著不同背景,面對不同問題,卻要面對同一大題。對角色的塑造及其成長就顯得重要。這點動畫就比小說做得明顯,畢竟動畫每集還是多少得有小主題,在分析角色成長上,較容易令觀眾明白共嗚。

盡管小說生活化情節很有趣,但出於文字描述的瑣碎度,偶然還是有點難找到重點,而且為避免說教味濃,就連一些「金句」都只能繞幾圈來說,很難只節錄某一句就算。亦因如此,除了最後各人跑步的內心獨白,其他時候不一定能及時明瞭角色的情感轉折。

動畫某部分也有這問題,但由於聲影能表達的細緻度不同,不大會察覺到這點。

本想把十個角色都逐一說說,但想了想,個人都沒那麼多人生經驗,硬說就有點機車(主要是忘了想講甚麼)……輕輕提到就算了好嗎﹖

 

因為人有著不同故事,才衍生不同碰撞,在人生路上遇上不同的人。

 

或許我們都像王子一樣,從零開始,由看漫畫腦補經驗,到親眼在場上吐過才明白的真實,都是肯去做的自己。

 

或許我們都少不免跟穆薩一樣,面對別人的偏見,而穆薩就是個不逞強,腳踏實地包容他人偏見的角色。萬幸在寬政大有接納他的人,讓他能盡自己所能直視自己。

 

城太城次這對雙胞胎就如我們身邊總有這樣開朗直率的朋友。他倆從一開始只是簡單被學長哄騙,到後來單純喜歡跑步這回事,也是感覺最純粹的表達。雖然劇情中會惹麻煩,會跟隊友吵架,這都是出於天真,對於想太多的我們,這份麻煩也是成長。雖然把雙胞胎放一塊說有點不公平,不過就這樣吧。

 

神童大概是最惹人心疼的孩子。他並不是被神眷顧的角色,盡管他沉實安心,表現不讓人擔心,但卻到關鍵時候弄了神的戲弄,這跟我們怨天怨地有反別。雖然發燒跑馬拉松這事真的亦因如此提出「為甚麼如此辛苦仍要堅持﹖」這件事。以神童的為人,就算要退出比賽,都無人有權責怪他,而他選擇跑到最後。也許只有成為「那個人」,就有著不願放棄的心,亦是這份堅持,換為隊員們由衷的感謝。

 

動畫版的阿雪放到輕小說裡大概那種智慧型帥哥。嘴上以理論先行,不被說服就難以接受事情,跟我們很像。人們對於難以接受的事,都是直覺拒絕,而他更是理性行先,從一開始到比賽中都把著懷疑態度。比起失望,從一開始無期望比較好。話雖如此,但他一路走來,並不是有哪句話說服他,而是從自己親身接受,相信這回事。縱然是接力賽,跑的當下都是孤獨。步速不同,看到的風景都不同。但這份孤獨並不是無助,而是選擇要獨立,為著不可言語的那份感覺而來的。

 

動畫版最喜歡尼古學長了。他跟以上幾位不同,他並不是從零開始的。過去有著田徑經驗的他,明白放棄是甚麼。世上有自己喜歡的事,有自己適合的事,而兩者並不一定會劃上等號。在十人開始正式訓練後,他是那個從心底喜歡跑步。因為當初的放棄,他看到現實,但盡情喜歡令自己過得不輕鬆,他還是選擇喜歡。這可能是判斷自己有多熱愛事情的標準之一,當下未必能達成,也不是有努力就能克服解決,但因為喜歡,就算放棄過都可以重新來過。

 

King可能是跟我們最靠近的角色。畢業和就職都是我們直接面對的問題,不是喝幾碗心靈雞湯就可以解決的事。跑步不是世界的所有,而我們都有自己要做的事。要如何面對自我是自己的事,要庸庸碌碌,確是不必刻意認同對方。說實在,到這種年齡,還能說服對方有這樣轉變,已經相當了不起。King的問題是最寫實,個人認為也是最難解的一位。到最後選擇在人,只要沒有想過改變,一切都說不下去。

 

阿走,各類作品中都不能缺少的天才型角色。「天才也要努力」這句是廢話,感謝小說和動畫都沒有刻意加強這點。對凡人來說,這種天才是我們不理解,同樣天才也不了解平庸的世界。

「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其實是一種傲慢。」阿走跟王子就是很好的對比組,從天才眼中的荒謬,到一步步見證對方成長的前提要天才願意站在對方的速度上來說。

阿走過去的經驗把自己孤立起來,感恩這群隊友願意包容接納。在賽道上是孤身一人,在他背後卻不只寒風,而有著一群願意讓他擋風的隊友。

 

「你喜歡跑步嗎﹖「為甚麼要跑步﹖」這是灰二走全篇故事的問題。

我們不會一直都能做自己喜歡的事,總有被逼去做的事。當能夠放棄後,有否回想過去的時候﹖

灰二說,「不能跑步之後,我才第一次有了想跑步的念頭。」這是被考驗的喜歡。灰二的放棄跟尼古不一樣,也有不同的走向。不斷思考,一斷等待,等於讓他等到第十人的出現。

小說還是動畫都沒有很多灰二獨白的位置,都是靠側面描寫來感受灰二的心情。能夠接受過去,重拾「喜歡」這件事,真好呢灰二

 

最後提及一個應該很惹人厭的配角,榊浩介。光看小說,只會覺得這小子很煩。而看動畫這種煩厭卻少很多,其實我們應該都很了解他的立場才對,我們都總遇過類似的情況。特別是動畫把他的不甘心表露出來,現實中的我們可能還不如他。能夠直白表達個人情緒是很了不起的事,而我認為他並不是真的討厭阿走,可能他是討厭過去,因為阿走成了「改變」的一個,而自己至今仍依著同一條路獨自跑著。

個人希望榊和阿走能夠好朋友的,我們在同人本見(笑

 

 

就算強風吹拂,能與自己戰鬥的勇氣,都是強大的證據。就算無風,我們都可以化為風。沒有目標,我們都仍活著,只要沒有停下腳步,就會有找到答案的一天。

 

強風迎面吹拂,逆風奔跑前行,堅信答案就在前方。

何為強大,何為奔跑,何為生存,一切都在風之彼方,希望就在我們各自的心中。

看啊,道路就在我們的腳下。所以,我們要奔跑於今天,一直奔跑,直到永恆。

吶,你喜歡跑步嗎? ep.23

 

2021年2月15日 星期一

【茶會】與Cyberpunk的界線《Psycho Pass》

 

《Psycho Pass》


雖然這已不是新作,不過在這兩年重溫,還真別有一番滋味。

因為我們都活在對社會有所不滿、渴望改變突破的時代,或許會曾覺得反烏托邦的世界離我們很遠,特別看到這類未來科技背景的作品,就顯得現在離未來還很遠。

 

與《The Matrix》、《阿基拉》、《攻殼機動隊》這類作品相比,《Psycho Pass》的切入點就顯得溫和多了。

細說個人感受之前,先說明此文主圍繞《Psycho Pass》第一、二季及劇場版,第三季及其後暫不多加評論,後面會稍稍解釋。

 

Psycho Pass》以科技未來為背景,每人的身心情況都受到大數據量化紀錄,以維持社會平衡。主角是系統下的監察者之一,於公安局利用「主宰者」判別他人犯罪指數。

主角群不只活在大數據下,更是為大數據工作,因此主題自然會圍繞「系統」來思考。正因為有大數據存在,世界沒有戰亂、飢荒,人們可參考大數據分析作出選擇,一切都顯得很理想。人們不必為未來職業煩惱,系統甚至可以為你找到最適合你的伴侶人選。

在這樣的世界下,對大多民眾而言都是理想鄉。生活飽足無憂,亦有「自由」,難以想像這樣的世界有何值得推翻、反思之處。

 

如果從最淺白的Cyberpunk角度出發,主角就會是工作時有所覺醒,選擇對抗系統,從而反思整個世界觀的「自由」為何,這點相信不難想像。

然而《Psycho Pass》並不全是這樣的故事。

Cyberpunk的定義為一個「High tech, low life」(高科技,低生活)的世界。從這點出發,《Psycho Pass》已經不完全符合條件,畢竟那是一個可以自給自足,不需靠進出口過活的國家,人民普遍也不是生活在low life的情況下。同樣是全面監控,人民整體對此並無不滿,主角群是在劇情推進、思考後,仍然無法否定系統的存在或是對社會的貢獻。

Psycho Pass》第一、二季的反派角色都因某種原因而無法被大數據「接納」,而這樣也就等於不被社會接納。目前我們沒有看到完美的體系,所有事都有可以完善的地方,而反派的出現對「系統」來說,就是不完美之處。在眾人相信系統必是完美的情況下,這樣的衝突就令主角開始思考……

沒有要細說劇情的意思,前面說會避談第三季是因為故事留少太多伏線,未知是為未來作品鋪路還怎麼樣。而且跟前兩季,作品的主題、風格亦明顯有所不同,硬拉齊來講就顯得觀點零碎。

 

Psycho Pass》這樣構想的世界觀,放在現在社會,或許也不易被推翻。科技此刻未追上不一定沒有這樣的藍圖。如果放眼現今世界來說,一些人民數據、犯罪指數,不覺得跟某國的社會信用體系很像嗎﹖

撇除眼前未能實現的科技,某國正逐步建立他們的理想鄉。如果有看《Psycho Pass》劇場版,就是記得系統外銷的情節。以現在世界近乎停頓的而言,某國不正是回復得最快,最能顯得系統可貴之處的幾年嗎﹖

現在也許未到時候,但如果假以時日這樣系統套用其他國家呢﹖人們的反彈能有多大﹖

先轉談另一國先前的選舉,選舉舞弊這事不管你相信與否,無可辯駁的是這之選舉國民或者我這種人都看到社交平台的厲害之處。社交平台是中立的地方,但人不是。當有人聚集,就能施以思想操控,擺佈二元對立。這樣「養兵千日,用在一時」的局面,或許也是步入《Psycho Pass》的必經之路。

 

當然,我們這些凡人早在身陷其中,不是說退出江湖、退隱山林就可了事。特別是被科技包圍的我們,對物質日漸追求。從小建立的價值觀,道德感可能都早被洗腦,繼而追求對社會的理性。未來不會是典型的Cyberpunk時代,因為我們將會活得越來越「好」。系統讓人變得「正確」,變得「常規」,但千色一樣的世界又有樂趣可言﹖不必變成反派,但總能有自己的小情緒,這才是活生生的人。